热门搜索:金融投资 | 车保险 | 商业住宅
金融投资
香港保险

香港保险新变化将至,2017年执行

2015年的中国被各类理财骗局坑害的家庭数不胜数,e租宝、大大集团、泛亚等事件,2016年至今,我们发现,一个又一个P2P又是集体跑路潮中。
 
因此,我们透过香港的张学友的巨亏案例来为您讲述香港是如何保护消费者和债权人。
 

 

2008年雷曼迷你债券事件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正值暴风骤雨时期,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投资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无法自救,不得不申请破产。而后,由雷曼兄弟发行的信贷挂钩票据价值暴跌。在这之前,香港部分银行为了高额佣金,而将这些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当着高收益保本债券销售给了个人投资者。
 
香港部分银行将这些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称为“迷你债券”,以10%的保证年收益来吸引个人投资,由于个人投资者无法对繁复的产品销售文件进行深入阅读,而致被误导投资这种高风险产品。
 
在香港,由雷曼兄弟公司担保的迷你债券总值高达127亿港元。
 
香港知名艺人张学友将过亿资产投入了雷曼迷你债券。
直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问题才显现出来。
 
由于雷曼兄弟公司这间金融机构的破产清算程序至今还未完成,雷曼迷你债券问题亦无法获得来自雷曼兄弟公司的赔偿。
 
在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的联合干预之下,参与分销雷曼迷你债券的16间香港银行最终被迫联合宣布,同意让24个系列雷曼迷你债的持有人取回70%至93%的本金;与此同时,这些银行也同意额外提供最多15%的“特惠款项”。
 
这一点,香港暂时还无法媲美美国,因为美国设有集体诉讼制度,若在美国,此类案件引发的集体诉讼将可能令银行赔偿投资100%的损失。庆幸的是,香港亦正考虑引入集体诉讼制度来保护消费者。
 
香港借助此一事件,坏事变好事,既教育了投资者,亦教育了金融机构,同时推动制度进步。
 
相较于那些复杂的金融产品而言,香港保险公司的计划条款清晰而简单,并且绝对无本金风险,更值得亚洲富裕家庭投资。
 
 
 
 
好东西也怕误导夸大
最近,我们也发现周边越来越多的媒体、朋友都来咨询海外保险业务,很多都自称很了解香港保险甚至美国保险。听其解释起来,有些说辞和收益略显夸张,有些甚至将香港保单讲得神乎其神,不禁让我们惊愕,哪有那么好的保单,为什么同样一份保单,可以吹得如此神乎其神?
 
我们一直接触内地市场和从业人员,最担心的是业务人员以佣金和业务为导向,误导了很多客户,将一些并无真实理财需求的客户架在了一些产品之上,无论使用夸大销售说辞还是用传销式营销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客观来说,香港保险业的先进程度确实世界领先。具体来看,香港保险到底比内地的保险产品好在哪,怎样买才最划算?口说无凭,带你看图看数据。
 
 
 
 
 
 
保费低内地便宜15%-30%
内地人去香港买得最多的通常是重疾和分红两类,其中,重疾险的性价比最高,超过一半内地客都选择它。
 
以一名32岁的男性为例(不吸烟),同是50万的保额,如果在国内投保,每年19550元,要交20年。如果在香港购买,一年不到2000美元(约12928元人民),而且只需交18年,一年少交6500,总共可少交16万。
 
 
 
 
 
保障高保额外加分红
香港保险公司投资渠道众多,重疾险除了固定保额外,你还能得到不定期分红。内地则没有。
 
同以32岁投保为例,保险合同生效第一年,额外分红只有8美元。时间越往后,分红越明显。到42岁时,分红1.4万,要是理赔可以获得51.4万;60岁可获得67万,如果你能活到80岁,那时候的理赔额度就有94万。
 
 
 
 
 
保障范围广 100 VS 42
除了保费和保额划算外,香港重疾保险保障范围远远高于内地,一般可保障的疾病种类在八九十种以上,有特殊的险种可高达上百种。
 
还是以上述50万保额的友邦为例,香港友邦可以保障的疾病种类100种。内地友邦可以理赔的疾病总数才42种。
 
 
 
 
 
合理规划,量力而行
我们认为,凡是可以长期存在的,一定有其价值和合理性。只是在整个推荐和客户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完成客户的理财需求匹配和预期管理,才是好的理财规划过程。
 
就像病人看病一样,一定需要前期完成“望闻问切”的过程,医生才有可能达到准确地判断出其病症,开出合适的药。
 
笔者曾经研究过中国大陆的保险产品细则,外加香港、新加坡、美国甚至台湾的保单进行比对和研究,与其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团队和产品部门具体沟通各个环节,不难发现,各有各的优劣势,都是根据当地市场和客户情况所设计厘定的产品和费率。根本不存在一张保单,可以打败天下无敌手,这个是不符合正规逻辑的。
 
最直接的就是,每个地区的人均寿命周期表各有不同,如下图:
 
 
 
 
 
 
香港保险监管越加严格
总体而言,近期香港保险监管改革的政策挺让人高兴的,始终紧密围绕“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以及促进保险业的整体稳定”的监管使命,“以客为本”地在逐步扩大监管的范围、加大监管的力度。
 
2014年之前,香港的“101”产品非常风靡,查阅了香港主要寿险公司所有在售投资连接型保险(投连险)产品的公开资料,探究香港保监处具体为何出台“指引15”,行业内俗称的“GN 15”,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提供给客户的产品资料、保险利益演示、中介销售流程(含客户财务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分析、产品合适性和可负担性分析等)、销售酬劳披露、乃至售后监控的完整流程详加细致要求。
 
“指引15”全名《承保类型C业务指引》,类型C业务在香港就是国内的投连险。其实,早在2008金融危机前后,香港保险业就逐步加大了对投连险的监管。
 
回归历史来看,起于2009年,为挽回雷曼兄弟“迷你债券”风波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也“为确保消费者能够买切合所需而又符合其风险承担能力的合适产品”,香港的保险业自律机构保险业联会(香港保联)要求其会员公司实施有关客户分析审查的措施,内容包括加强版的财务需要分析 (Financial Need Analysis,行业简称FNA) 、风险承担能力问卷(RiskProfileAnalysis)、投保人申明书等。
2010年3月起
香港保监处提高对销售投连险的保险中介人的考试及培训要求。
 
2011年2月起
规定在销售投连险时,必须向准投保人派发《购买投资相连寿险问多点知多点》的宣传资料,2013年6月为进一步保障投连险客户利益香港保联更新了这个宣传资料。
 
2012年12月
对投连险利益演示说明文件中的假设净回报率做出改变,于2014年1月1日期生效。
 
2013年6月起
《投资相连寿险计划——加强客户权益的最新规定》生效。
 
2014年7月发
出前文提到的正式监管规定“指引15”,2015年1月1日起生效,从产品设计、信息披露、销售行为、佣金披露和售后监控等各个环节着手,以监管的方式细致而切实地保障了投连险客户的利益。但是,澳门地区还保留着之前的投资相连寿险101的版本,笔者也接触很多机构转去澳门投保101的。但是逐步到了2016年,101遗留问题基本在港澳两地更新。
 
 
 
 
新规将至,2017年开始执行
2015年7月31日,香港保监处扩大在投连险监管上取得的成果,出台了“指引16”,也就是《承保长期保险业务指引(类型C业务除外)》(“长期保险”即人寿和年金等长期的保险),要求自2016年4月1日起对新售的非投连寿险产品也必须采用类似以上介绍的针对投连险的监管规定,还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就分红险和万能险的非保证利益情况及其历史情况做出披露,为此香港保监处还于2015年9月28日进一步发出了《计算方法及披露指引——实现率及过往派息率》。
 
自2017年1月1日起“指引16”适用范围还将扩大至所有新售和以往销售且仍然有效的寿险保单。
 
 “指引16”(行业内俗称的“GN 16”)的施行将强制香港保险公司披露其保单分红实现率或派息率等情况,以让投保人获得更多重要的产品信息,帮助投保人避开销售误导、购买切合所需的保险产品。
 
与此同时,香港保联也出台自律规定,要求其成员公司必须提前于2016年1月1日起就开始采用加强版的财务需要分析(FNA)表格,规定对没有完整填写FNA表的客户不得签发保单,以减少保险销售误导的可能性,切实保证客户购买到合适其财务需求和支付能力的保险产品。
 
 
香港为自己正名,公平待客是王道

香港保监处先后出台“指引15”和“指引16”,业界不乏反对声音,认为这将提高保险公司的合规成本,保险公司必须提高产品信息的可获得性和透明度,改进销售流程和对保险代理人的培训,还有可能需要修改现有产品,这些都可能有损保险业的短期利润。然而,从保险消费者的角度看,这些新规带来的是更为充分的保险产品信息披露,和更为专业和更为值得信赖的保险服务,长远来看,这将有利于巩固消费者对香港保险业的信心,从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香港的旅游和零售行业受到访港旅客减少而影响剧烈,香港的房价也开始反转走低,很多媒体唱衰香港经济和香港未来经济低迷、前途渺茫等言论也不绝于耳。

 
我们认为,香港其国际化程度和金融高度自由化是世界知名的,其金融的优势不会短期内改变。相信香港政府也会为此保持继续高的口碑和国际名声。
 
2016年的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梁振英也提及,拨出1亿加强保险、财富管理人才的培训,意在提升香港金融服务行业水平和国际口碑,政府也将继续把握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
 
 
香港近期出台的这些客户保障监管规定,其指导思想是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保险核心准则》中提到的“公平待客”(Fair Treatment of Customers)概念,其实,就是指如果代理人推销不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给某个消费者,如果保险公司不披露相关的重要产品信息(如以前香港保险公司在分红和派息等方面的披露并不充分),这些都是不“公平”的事情,对此监管就要发挥作用以保障客户利益,用规管的方式要求服务于消费者的保险公司及其代理人必须“公平待客”,这也是对市场经济核心契约精神的维护和彰显。